• 01
    VIP一对一服务
  • 02
    职称论文发表
  • 03
    学历要求指引
  • 04
    专利申请服务
  • 05
    业绩资料撰写
  • 06
    上传申报系统
  • 07
    材料档案送审
  • 08
    成功下证
  • 浏览: 635 点赞: 0 收藏: 0 更新时间: 2024-03-04

    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特征具象、危害与矫正

    杨路平  陈韶荣


    摘要: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着深刻变革,对高校教师角色转型和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执战。面临着职业发展和生存困境等多重压力,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突星、负面情绪积聚,进而演变成职场偏差行为,陷入职业发展的愿性循环。本文取复高接教师的积场验差行为,分析积场位差行为的表现与危害,报本其常后的原因及影有因末,从加联短织认同、强化你位取向、在重心证纸学,花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高校教师取场偏差行为的娇正措施。关键词: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角色压力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类社会、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对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也提出了新的期待。面对着技术更新迭代的挑战、科研KPI考核标准的不断攀升、传统教学者角色的嬗变、家庭生活的困境等等,高校教师负面情绪积聚、偏差行为频发,对高等教育极为不利,因此需要聚焦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寻找应对措施,有效改善高校教师的职场偏差行为。

    一、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的界定

    目前,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对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的研究可以追索到1975年Kaplan”提出员工职场偏差行为(workplacedeviant behavior)概念,用以描述员工有意识地违反组织规范、危害组织利益的行为,其中既包括懒怠、迟到、缺勤、旷工、说谎等危害性较低的行为,也包括职场暴力、盗窃、散布谣言等危害性较高的行为。后来,Benmett和Robinson(1995)总结前人的研究,称职场偏差行为亦为反生产行为,用以指员工在工作场所中有目的地违背组织纪律,做出的一种对组织整体和其内部员工的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有意行为”。2001年,Fox”更是将员工职场行为明确为组织工作中的各种消极行为,如消极怠工、旷工、人际冲突、攻击他人、盗窃组织财产等各种会给组织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虽然,众多的学者对员工偏差行为的内涵界定各抒已见,但基本上学者们都认可员工职场偏差行为的本质在于行为的主动性、故意性、破坏性及伤害性(赵君,2013;黄碟君和李娟,2017)。。

    因此,本文将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界定为高校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表现出来的违反组织规则的行为,包括怠工躺平、科研磨洋工不思进取、使用陈旧教学文件进行教学、排斥同行、诋毁同事、隔离同事等无礼行为、使用不文明语言辱虐学生、暴力行为甚至侵犯行为这些行为虽然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但是仍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团队和谐、有碍教学秩序、损害高校教师的形象。更为甚者会影响破坏社会风气、降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等。

    二、高校教师职场偏差行为的特征具象

    不同于其他职业,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素质,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他们在社会上一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其他群体对其也有着高角色期待。要求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他们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求他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加上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教学科研考核标准的不断攀升与现实申中报课题、晋升职务等难度的不断加大,高校教师的内心操守与外在期待、理想与现实总是充满着不和谐不一致,而这些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势必对高校教师的职场行为造成困惑与干扰,无形之中高校教师的职场行为就出现了偏差。

    (一)职业认知偏差

    1.道德责任感降低。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现状却是

     

    令人担忧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过于注重关注自身的课题申报、职务晋升等,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工作。课堂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守旧,课堂后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在教育学生时候仅仅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输入,“重智轻德”现象比较突出;再加上高校教师自身对职业认识就存在偏差。认为高校是自由、宽松的殿堂,不需要过分约束学生,在引导学生“立德”方面、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敷衍塞责、消极怠工、无视职业规范等偏差行为,忽视对学生成长的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的关爱。

    2.急功近利思想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信息的共享共用、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等不停冲击着高校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着,部分高校教师急功近利思想拾头,诱发各种信仰危机、行为失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地位及物质享乐等。甚至利用岗位职业便利.披着高校教师的“外衣”。在外兼职或科研市场化。轻主业、重副业、热衷于将手头“资源”变现,背离了教育初衷。失去了对教育的虔诚。

    (二)职业能力偏差

    1.理论学习意识淡薄。高校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必须始终保有本领恐慌意识,持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升级知识体系,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然而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思想守旧,学习缺乏主动性、深入性、系统性,把学习当成职业负担。在参加职业培训中往往应付了事。流于形式:既没有因用而学。也没有学以致用。且受到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组织氛围等影响。部分高校教师更倾向选择投入产出星正比的科研、竟赛等。在教学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方面,逐渐丧失自主探索的热情,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令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2.新技术新方法学习能力不足。随着新媒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渗透,为高校教师深化课堂教学互动,丰富知识传授方式提供多元参考.也对高校教师的媒介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挑战.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新常态下的转型定位认知。过度依赖于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回避新时代教学信息化转型趋势。借口跟不上时代要求。出现躺平不作为、缺勤等偏差行为。另外,有部分教师貌似积极追求进步、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但在教学、科研中实际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消极怠工.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环境的信息鉴别力与批判能力。断章取义、一知半解,传导错误认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与研修能力亟待提升。

    (三)职业权力偏差

    1师道尊严的不断丧失。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对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发出了挑战,学生获取知识与资讯的渠道更为广泛且更无边界,老师在“授业”“解惑”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高校教师自身又不太注重“传道”,所以现阶段的高校课堂上,教师的权力已经被逐渐抹杀,甚至出现学生不尊重教师的案


    Created with Pixso. Created with Pixso.